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

赣州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

客服电话: 400-10797-56

欢迎光临赣州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今天是:2024 年 05 月 04 日 星期六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政务信息平台 > 物流新闻

特别报道 | 城乡绿色智慧物流“安远模式”

时间:2022-01-19 09:38:16 来源: 浏览:461 次

流通业向农村发展既是发展所盼,也是大势所趋;是农产品出村进城、消费品下乡进村的重要通道,也是推进乡村振兴、增加农民收入、释放内需潜力的坚强保障。探索建设贯通城乡、绿色低碳、智慧引领的农村地区现代流通体系,推广实现城乡绿色智慧物流“安远模式”,是突破瓶颈制约、服务战略目标、撬动全局向好的关键一招。


安远农村公路

探索三位一体模式鹤子镇试点有成效

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,创新探索出了“智慧园区+智运快线+数字平台”三位一体的城乡绿色智慧物流“安远模式”。主要思路是:布局完善县乡村三级城乡物流网络节点体系,着眼实现“一点多能”“一网多用”“多站合一”选择各级网络节点建设集约化智慧园区;建设基于近地低空索道和智能穿梭机器人的智运快线网络,实现县乡村三级城乡物流网络节点间全天候实时运输;开发运营数字平台实现产供销信息互联互通,充分释放农村内需潜力;三者相互支撑、相互赋能、协调发展,发挥物流网络节点的中心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,延伸布局产业集群,强化物流系统的社会文化功能,发展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“示范带”和乡村振兴的“晴雨表”,共同构成一整套城乡绿色智慧物流综合解决方案。

基于“安远模式”,安远县选择位于县西南部的鹤子镇开展试点工作,试点项目于2020年8月28日启动建设、2020年12月12日开通运营至今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
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集快递分拨、仓储加工、冷库及商业配套于一体的县级智慧物流总仓,谋划建设区域性智慧物流枢纽,依托乡镇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布局乡镇智慧物流分仓,依托村级交通服务站布局村级智慧物流基站,鹤子镇智慧园区布局逐步优化完善,配套产业不断加快集聚。


物流人员正往智能穿梭机器人中装载货物

鹤子镇近地低空索道线路总长约10公里,覆盖1镇7村,直接服务1.7万余人口。其间,电力驱动的智能穿梭机器人,浓缩汇聚多种信息化功能,实现单机最大承重100公斤、最快时速60公里,并可兼容低温物流箱等冷链运输设备,智运快线建设连点成网。

同时,通过开发运营“智运商城”等一系列电商平台,鹤子镇集成线上团购、直播带货、短视频营销等商业模式,平台日活用户数超过3000个,日均订单量超过300单,日均交易额接近6000元,“村播”“网红”不断涌现,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回乡创业兴业,数字平台运营出彩见效。


近年来,安远县获评交通运输部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、第二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,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、全国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县,中共安远县鹤子镇委员会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交通运输部等单位多次组织书面或现场调研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多次组织专题宣传报道,凝聚起更广泛的社会共识。

系统分析基本经验解决五大关键问题

系统分析城乡绿色智慧物流“安远模式”,可以得到的基本经验是:发展城乡绿色智慧物流,必须解决好网点下沉、运输组织、产业配套、成本收益和绿色发展五个关键问题,才能构成突破瓶颈制约、服务战略目标、撬动全局向好的关键一招。

网点下沉

该发展模式规划县级智慧园区用于统收统配,盘活镇村两级交通场站资源完善各级物流节点,灵活吸收公路运输和管养、邮政、供销、快递和电商平台服务网点功能,特别是拓展了经营困难、运营效率不高的各类镇村公共设施网点的服务范围,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设施,发挥存量资源有效价值。

运输组织

该发展模式依托智运快线实现通村畅乡、随时发送、准时到达,有效破除传统寄递物流服务定时定点配送、村民需赴圩镇收发货物的时间、空间限制。末端节点管理人员能够提供更加方便灵活的社会化运输服务,完善了残疾、高龄、失能、留守等弱势群体的物流服务保障,助力农村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

产业配套

该发展模式整合各环节资源,为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“产供销运”一体的供应链综合物流服务,远期集聚效应前景广阔,依托各级物流网络节点自发衍生出仓储配送、流通加工、餐饮服务、休闲旅游、房地产开发等多种配套产业,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,切实增了加农民收入。

成本收益

该发展模式直接成本较传统模式下降50%以上,间接成本(建设养护、运营管理、营销推广等)随运输网络规模扩大而稀释摊薄。建成运营后,近期可通过收取直接运输费用、仓储租金和与快递企业合作分成等方式实现盈利,远期可依托逐步发展壮大的产业消费规模实现再投资、再增收的良性循环。

绿色发展

该发展模式采用清洁能源驱动运载装备,要素占用水平不高,与既往运输网络、能源网络、通信网络互不排斥,与现有自然风貌、重要建筑、关键设施较好融合,与未来建设规划、产业规划、功能规划相得益彰,有助于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,探索流通领域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的新路径。

推广复制“安远模式”带动农村产业革命

推广实现城乡绿色智慧物流“安远模式”,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推动高质量发展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,统筹发展、落地落实、行稳致远,推动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,走出一条由农村物流革命带动农村产业革命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
坚持加大投入

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及转移支付资金、一般及专项债券资金、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对城乡绿色智慧物流“安远模式”的投入力度。破解要素制约,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及土地政策的衔接,推动优化用地、环评等行政审批手续。加快县级智慧园区建设,优先支持重要节点乡镇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建设,统筹推进其他乡镇和主要行政村网点布局,贯通县乡村三级智运快线网络,依托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部署完善城乡绿色智慧物流数字平台。

坚持规划先行

发挥交通运输部对口支援优势,协调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提供全面战略支撑,科学编制县域城乡绿色智慧物流发展规划,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。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,坚持开门问计、开门纳策,切实把社会期盼、群众智慧、专家意见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的编制中来。建立包含政府机构、骨干企业、科研院所、行业学协会的专家咨询和智库支撑机制,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。

坚持深化改革

扭住制度的“牛鼻子”,理顺县域物流行业管理体制机制,一体推进交通运输场站和城乡绿色智慧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,加强协作互动,形成齐抓共管、系统推进的良性管理格局。加大“放管服”改革力度,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,推动建立市场化、法制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。支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,建立完善符合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,规范国有企业融资平台市场化运作,推动建立城乡绿色智慧物流产业发展基金,破解资金制约的难题。

坚持创新驱动

深入开展模式创新,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不断拓展城乡绿色智慧物流“安远模式”的内涵和外延,确保智慧园区、智运快线、数字平台三要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“相通则共进”的组合效率、避免“割裂则各退”的严重后果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,推动智运快线升级换代,根据农村复杂应用场景实际需求引入无人机、无人车、无人仓等新型装备,高标准开发运营数字平台。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、保护和运用,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。

坚持开放共享

避免只考虑建设县域小市场、自身小循环的认识误区,推动县域城乡绿色智慧物流与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有效衔接,为畅通全国大循环做出贡献。服务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更高水平,与国有企业、商会协会深化合作,支持民营企业深入参与,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。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持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依靠人民,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规制,防止资本无序扩张,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。

坚守安全底线

规范投融资行为,深化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,引导骨干企业杠杆率稳步下降,在满足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坚持正面宣传引导,有效应对转型发展期可能伴随的社会风险,营造良好发展环境。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的制度体系、责任体系、标准规范,夯实安全生产基础,在设计研发阶段留足安全余量,坚决杜绝安全生产事故。统筹发展和安全,以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,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。


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美好发展蓝图的实现不需要坐而论道的清谈客、怕见风雨的泥菩萨,需要的是起而行之的行动者、攻坚克难的奋斗者。通过接续奋斗,必将实现好、发展好城乡绿色智慧物流“安远模式”,使之成为农村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坚实支撑、内外经济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保障基石、改善广大农民生活品质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开路先锋。(来源:学习强国)


上一篇:李干荣赴于都车溪调研乡村振兴工作

下一篇:赣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服务中心召开2022年春运暨安全生产工作布置会

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赣州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

友情链接

赣州市人民政府 赣州市交通局 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赣州市商务局 赣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赣州市税务局 赣州市公安局 赣州市邮政管理局 江西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寻乌县级物流信息公共平台 赣州吉集号科技有限公司

主办单位:赣州市交通运输局 联系我们 | 使用帮助 | 常见问题

地 址:赣州市政中心     E-mail:jjh18079726572@163.com

Copyright © 2015-2016 powered by 赣州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技术支持:赣州吉集号科技有限公司

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001号  赣ICP备 17006544号-2